
中小企业是徐汇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方面。徐汇区财政局充分发挥融资担保的政策引导作用,坚持“两个优先”的产业导向,通过在关键节点缓解企业资金困难,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综合利用产业政策、贴息贴费等财政工具,形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合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挥导向功能 政策杠杆效应日益凸显
高新技术产业是徐汇区经济发展的导向型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融资贷款所需的实物抵押,往往受困于资金瓶颈。徐汇区财政局针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及融资需求,主动沟通协调,关注企业自身的高科技含量产品及已获得的优质项目,通过创新担保模式,突破传统靠实物抵押获得贷款的路径,使企业融资更加快捷、高效,推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上海东升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海归博士创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的新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去银行贷款吧?对东升来说,有点像开玩笑。“咱是中小企业,主要是拥有专利技术,不动产几乎没有,银行看都不会看我们一眼。”东升的郑总无奈地说。正发愁时,徐汇区财政局在企业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相关情况,并及时介入给予详细指导,企业没有可以抵押的实物,就积极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融资担保创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经中投保公司担保,东升一下子获得1500万元贷款。“获得贷款后,公司进行成果转化与生产的资金得到保障,我心里有底了。徐汇区财政局就是企业的娘家人,不仅时时关心,而且创新服务企业的方式方法,真是无微不至。”郑总说。
政策的导向功能不单单体现在支持战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包括对节能环保项目的扶持,促进区域经济低碳发展。区财政局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新模式,为上海圣稜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融资50万元。虽然金额不大,但是却帮助公司顺利推进飞洲国际广场公共场所照明LED节能改造项目。预计项目竣工后,年节能量将超过50万度电,折合150.71吨标煤,节电率达到72.2%。徐汇区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试点模式既帮助了中小环保企业获得了发展机遇,也推进了徐汇区“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工作的纵深发展。
徐汇区不仅在担保模式上创新,担保额度上同样有所突破。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需求量大,现有的担保资金额度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徐汇区财政局会同区科委、商务委加强与中投保上海分公司及银行方面的合作,研究制定筛选标准、细化工作流程,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提高贷款担保额度的制度规范,在全市率先试点把中投保最高担保贷款额度从10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上海三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凭借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和较好的技术服务,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较具规模的LED显示系统生产厂商之一。随着公司规模逐步扩大,资金瓶颈成为阻碍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区财政局在综合考评企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将其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推荐企业名单,使企业顺利获得中投保上海分公司提供的2000万元担保贷款资金。借助充沛的资金支持,企业LED节能照明灯项目顺利上马,有效促进了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正是通过推荐担保模式创新,对部分资质较好的导向型企业采取灵活的反担保措施、提高担保额度等方式,徐汇区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规模日益壮大,政策导向功能日益显现,逐渐成为区域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手段。
打好“组合拳” 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缓解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徐汇区财政局在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同时,充分对接市、区两级产业政策,发挥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今年牵头相关部门健全经济发展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专项资金的管理,完善了运作新机制,并运用经济发展类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加强资金的运行管理与评价。同时,徐汇区还注重加强政策手段创新,把政策性担保与财政贴息、贴费政策相结合,有效降低区内企业的融资成本。发挥财政政策的组合优势,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效应进一步显现和放大。
徐汇区财政局通过细致服务,在中小企业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成为企业融资发展可依靠的大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一批符合产业导向的优质企业(项目)获得发展资金。财政政策“组合拳”的导向、调控、有效放大作用进一步显现,不仅打通了中小企业融资阻塞,而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呈现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推进了区域经济转型、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