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了加强“三农”工作,中央连续出台了针对“三农”的一号文件,实施惠及“三农”的阳光财政,不断强化农业和农村工作,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面对这个事关全局的、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宝山区财政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把支农惠农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认真抓紧、抓实,情系“三农”、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阳光财政”的温暖和雨露。今年以来,直接投入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总额达6.5 亿元,同比增长 10 %,通过持续不断的扶持,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壮大了优势农产品基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财政支农结出了累累硕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有力地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关键一年,区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区委、区政府有关“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创新机制,加大投入,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农民感受公共财政的阳光。近3年,扶持的1.8万吨农产品配送中心改扩建项目、月浦地区500吨级农副产品储藏保鲜新建项目、江杨农产品物流基地改扩建贷款贴息项目、上海景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产品收购贴息项目等4个项目,总投资14779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823.8万元、自筹资金955.2万元、贷款12000万。通过扶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一是延伸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企业辐射带动的基地面积达到10100亩,带动的农户达到1800户,延伸了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紧密结合,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培植了税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扶持的4户企业,新增就业人员220人,基地辐射的农民增收1380万元,企业增加净利润1199万元,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为农村稳定和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建设新农村做出了贡献。
纵观近年来的财政支农工作,呈现出农业财政支农方针明显转变;农业财政支农投入总量较快增长;农业财政投入领域不断拓宽,支出结构不断调整;农业财政投入方式进一步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规模不断扩大等4个明显的特点。
——强农惠农项目。2011年区财政投入530万元用于农业生产保险补贴,用于粮食、蔬菜生产保险及蔬菜价格保险,支持菜篮子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加强农业生产专项补贴资金投入,确保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投入890万元用于种粮、种子、高效低毒农药、商品有机肥补贴以及农资综合补贴等,确保农民得到实惠。投入7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扶持具有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做大做强有关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带动了各类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壮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夯实了财源,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农村建设项目。2011年区财政投入1600万元支持农村村庄改造建设项目,完成2143户涉及40个自然村宅的村庄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村环境风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改变了农村环境过去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变成路平、桥稳、水清、岸绿、宅洁的良好环境,获得农民群众的好评。投入1183万元加强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作,3年来已累计完成11177户农村污水处置量,从源头上治理农村污水乱排放现象,不断改善农村河道水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2011年区财政投入3100万元加强对农业规模经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入,用于40家合作农场及10家专业合作社补贴,支持农业生产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健全了农民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机制,提高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水平。
——农民培训项目。做好科技为农服务工作,全面落实年度农民培训项目,近3 年财政投入180万元,完成各类专业农民培训443人,引导性培训2150人次。支持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水平,2011年全区小麦平均亩产328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高出62公斤,顾村镇创建高产示范方田块的小麦亩产量达到515公斤,蝉联市郊第一名。
——扶贫帮困项目。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支持经济簿弱村发展,2011年区财政下拨经济薄弱村扶持资金共686.27万元,为它们的脱贫解困和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托底作用,财政扶持资金补充了经济薄弱村村级公共支出的不足,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为经济相对困难村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
——水利设施建设项目。2011年区财政投入4146万元用于区域骨干河道及黑臭河道整治,完成荻泾、北泗塘等骨干河道整治,进一步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利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为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好转打好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