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历史沿革
文章来源:普陀区财政局 | 发布日期:2012-12-19 | 字体: | 收藏本页 | 打印 | 关闭

  普陀区以境内普陀路得名,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北部。东起沪太路、彭越浦、苏州河与闸北区交界,南沿苏州河、万航渡路、长寿路、安远路与长宁、静安区毗邻,西至沪宁铁路、环浜与嘉定区接壤,北达真南路、薛家浜、灵石路与嘉定、宝山区相连。辖区内苏州河东西穿越而过,距市中心人民广场7.5公里。

  普陀区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早在唐代以前区域部分地区就已成陆。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元二十八年(1291年)置上海县,现区南境属之;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置嘉定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宝山县,现区北境属之。直至19世纪末,区域仍以西浜、李家浜、木渎港、蔡家浜、虬江等一线为界,南北分属上海县高昌乡、法华乡及宝山县真如乡、彭浦乡。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列强通商口岸。嗣后列强强占租界,且多次扩大区域,至1899年,区境苏州河以南之大部分地区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开始了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上海市区的一部分。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后,今区境之地,除公共租界外的其他地区分属闸北、彭浦、真如、蒲淞、法华等区。抗日战争期间,汪伪政府接管公共租界,重新划分政区,并在上海设立31个警区,苏州河以南之地被划为第十三警区,由普陀路警察局管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基本按旧时警区地段设区,苏州河以南之地域为第十三区。1947年1月改称普陀区,区公所设在安远路玉佛禅寺内。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月底成立普陀区接管委员会。1950年6月28日,成立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划入苏州河以北、中山北路以南地域。1956年后又陆续划入真如、大场、西郊、宝山等区县部分地域。1984年与1992年分别划入嘉定县的真如镇和长征、桃浦2个乡,至此普陀区的区境面积为55.47平方公里。

  随着区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以及各个时期的工作需要,各街道、镇行政区划亦相应多次调整,目前区划为6个街道3个镇,即长寿路、宜川路、甘泉路、石泉路、长风新村、曹杨新村街道,真如、桃浦、长征镇。